-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“墨子號”發射兩周年之際,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27日在上海受訪時透露,中國現在已經開始研制中高軌量子通信衛星,同時正在研制3到5顆低軌量子通信衛星,“這個是真正要拿來用的,用來保證將密鑰送到用戶地面站,用戶所收到的密鑰要滿足他們在一些場合應用的需求。”
- 中國科研人員參與的國際團隊20日在英國《自然·光子學》雜志發表論文說,他們利用硅光子集成技術開發出一款通用光量子計算芯片,能夠用于執行不同的量子信息處理任務,這是推動光量子計算機大規模實用化的重要一步。
-
“嗡嗡嗡……”1月2日上午,一架小型無人機在豐都縣雙路鎮安寧場村的龍河上空來回盤旋。這是豐都縣率先在全市采用無人機三維成像巡河,以更廣闊的視野全方位洞察河流狀況,更好地守護河流。
-
-
作為一個從一出生就注定要走向尋常百姓家的“國之重器”,中國衛星導航系統“北斗”何時用、誰能用、怎么用等問題一直備受矚目。也因此,1月12日,在“北斗”衛星又一次成功飛天,拉開2018年高密度發射序幕之際,這些盤旋已久的問題再次被提及:“北斗”,何時真正來到我們身邊?
-
據經濟之聲《天下財經》報道,在信息通信領域,5G稱得上是萬眾矚目。2017年,5G相關的展示、會議、論壇不計其數,5G技術也在這一年完成了第二階段試驗。那么,2018年5G的技術研發會有怎樣的進展,又會對國民經濟和人們的工作生活產生什么深遠影響?2018年1月2日,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在北京組織召開“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規范”評審會。中國工程院鄔賀銓院士任評審專家組組長,來自“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”重大專項的總師和副總師、通信科技委、高校和科研機構等權威專家,基礎電信企業、國內外設備和芯片制造企業等產業鏈代表共19位專家參加了評審。發展改革委、科技部及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司局參加了會議。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“墨子號”成功發射、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“京滬干線”正式貫通、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……這些令世界都矚目的科研成果,背后離不開一位科研工作者——中國物理學家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。
-
有那么一個世界:嶗山道士的穿墻術成為可能,你腳下的大地也不再堅實,甚至世界的客觀實在性也消失了,一切都要用概率來解釋。這就是量子力學的世界。
閱讀延伸天地一體化網絡以其戰略性、基礎性、帶動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重要意義,成為發達國家國民經濟和國家安全的重大基礎設施,其所具有的獨特位置與地域優勢以及特有的信息服務能力,可帶動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,形成具有巨大潛力的核心競爭力和民族創造力。 [詳情]微博熱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