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婦向縣委書記要說法 雨棚“搭起”了“世界超市”
改革開放40年 那些不為人知的瞬間
“你是新來的謝書記?”
“是啊。”
“飯都吃不飽,做點小生意養家糊口不容易,你作為父母官應該多支持我們。不擺攤我們吃什么?”
1982年5月的一天,浙江省義烏縣政府門口,馮愛倩鼓足勇氣,把新來的縣委書記謝高華堵住,要向他討個說法。
隨后,馮愛倩被請進了縣委書記的辦公室,講她的困難,說她的營生。
馮愛倩曾是義烏飯店的臨時工,因迫于生計,自1980年開始向公社信用社貸款300元,開始做起了小生意,從百貨公司進來紐扣、鞋帶、別針等日用品擺攤售賣。“但天天有人來趕,抓到就要沒收全部的貨物,還要坐牢。”聽完馮愛倩的情況,謝高華告訴她:“你回去擺攤吧,我告訴有關部門不查你們。”
義烏的小商品經營活動為什么會有這么強的生命力?那么多年來,多少批工作組、工作隊全力以赴地去打擊它,結果仍然對付不了它?謝高華開始思考這個問題。
幾個月后,義烏縣委、縣政府在經過調查研究和反復討論后,毅然作出一個大膽決策:允許農民經商、允許從事長途販運、允許開放城鄉市場、允許多渠道競爭。馮愛倩也由此告別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生活。
有了百姓的民意、決策者的支持,義烏小商品市場正式成立!第一代市場(湖清門市場)非常簡易,在一條用于排水排污的內城河溝上架起了水泥板,在水泥板上方用木板搭成攤位,在長條木板上方用塑料薄膜搭起了雨棚。
這些雨棚搭起的攤位,開啟了義烏波瀾壯闊的30年——從小商品市場到我國最大的小商品專業批發市場,再到國際商貿城,如今的義烏向西聯通歐亞、向東連接亞太,儼然成為“世界超市”。
圖為1992年,義烏小商品市場第四次易址,擴建成了首個大型室內市場——篁園小商品市場。圖片來源于網絡
(文字整理:劉義陽)